产品目录
联系我们
- 联系人:李先生
- 手机:(0)15023366881(李先生)
- QQ:1091737093
- 电话:023-63800591
- 电子邮箱:oumaigood@gmail.com
- 地址:重庆渝中区时代天骄14-9#
- 更多
上海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的经验耐人寻味
这个月,市商务委得到好消息———历经数轮审核,“上海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”终获国家商务部初步认定,成为首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,经过国家商务部网站公示,预计近期即将授牌。
去年底,一个“上海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”悄然成立。它由散布在全市的15家外贸服装服饰龙头企业组成。这些企业有的做面料生意,有的做外贸流行女装,有的则是专做消防服……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点———都拥有自有品牌。
为何要建立这样一个以品牌作为“入会”首个条件的外贸创新基地?这个基地的创新运转模式,对于上海外贸企业转型、外贸结构升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?带着这些疑问,不久前记者走入了一家家出口创新基地的成员企业,了解他们身处上海外贸业转型关键阶段的真实感受,调研他们加入“创新基地”后呈现出的种种变化。记者发现,这个创新基地的经验耐人寻味。
政策与资金对接企业需求
【调查】去年,商务部下发关于开展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工作的函,希望经过5—10年培育,在全国形成一批出口带动效应强、产业优势明显、区域特色鲜明、公共服务体系完善、龙头企业作用突出的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。
外省市许多地方有很多某一特定行业的产业集聚区,如袜子之乡、陶瓷之乡等,而市商务委外贸发展处工作人员发现,作为直辖市,上海地域范围和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他地方很不同,要找到某个特别突出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别,不符合上海的现实,像上海的纺织服装业,生产环节大多已移至市外。
调研中,市商务委看到一个现象:大浪淘沙,上海保留了一批昔日的面料服装外贸龙头企业,比如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中国蚕丝公司,目前是国内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;比如上海新联纺进出口有限公司,沪上第一家工贸结合的重点进出口企业,其向欧美出口的衬衫、成衣、裤子等均居全国前列……像这样规模大、基础好的纺织服装类外贸企业,是上海外贸的一支中坚力量。但由于传统的外贸模式日渐式微,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欧美贸易保护壁垒加剧,对他们原有的经营模式带来挑战。
这些行业龙头还有个共同点,他们都储备了自有品牌,“从代工到设计”的转型也在慢慢推进。丝绸集团苦心经营十年的LILY品牌,在国内30多个省市开设了200多家零售店铺,并在海外十多个国家开设了20多家专卖店;新联纺的“新联”商标先后在美国、加拿大、欧盟、日本等34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,近年来自行开发新产品并申请专利162项。
不过,企业自身的探索之路是艰难的。丝绸集团董事长徐伟民坦言:目前为止,LILY品牌在盈利平衡点上挣扎,所创造的价值在丝绸集团中占比甚微。
市商务委渐渐形成了一个创新的思路:既然这批企业有基础,又有转型的冲动,而光靠他们自身,瞻前顾后难下决心,何不以政府推动?
共识形成了:上海创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,要打破地域上的局限,要在模式上创新,不是以产品为纽带,而是以品牌为主线,将这些企业组成联合体。去年8月17日,“上海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”挂牌成立,由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上海新联纺进出口公司等15家服装服饰龙头企业组成。
这个“大虹桥基地”去年的销售总额超过400亿元,出口贸易总额47.9亿美元,占上海纺织服装出口的三分之一。目前,基地已拥有各类品牌数量156个,其中获国家及上海市级著(驰)名品牌49个,被评为国家及上海市级著(驰)名商标11个,在国外注册商标数量644个,获主要出口国(地区)的认证数量11项。可以说,上海分散的面料服装出口主力已经被这个基地聚拢在了一起。
【思考】外贸转型的想法提了多年,但推进速度却很慢,关键是政府部门摸不准企业真正的需要。金融危机成为一个契机,正是在危机后外贸环境巨变,促使企业更有决心、有动力去改变,而政府部门此时推出创建出口创新基地的引导机制,能够将政策与资金扶持,有效地与企业需求对接。
上一篇:民间发明家生存群像